close

甲仙商圈 

文‧張紹琰

 

11.jpg  

《由大小芋冰城構成的商街》

 

訪談的第二天早上,Sky要求傑克一行人仔細觀察甲仙的商圈外觀,Sky一直訓練自己「觀察」,藉由每一天的田野日記鉅細靡遺地寫下整天發生的人事時地物,越詳細越好,到了週末再回顧這一週的每一天是否有遺漏,起初傑克他們並不瞭解這些用意,但經過Sky「分析」和「整理成關鍵字」後,他們恍然大悟,彷彿被帶到了神的專業境界,而那些就是田野調查一部分的重要工具。

 

無論是以前經由甲仙大橋或者現在從便橋到達甲仙商圈,大家一定會被整條一致的招牌震撼到,「芋冰城」擠滿了不算短的街,傑克一行人納悶著,接著透過訪問調查找答案。

 

「二十年前的旅遊都是以遊覽車的方式出團,所以甲仙芋冰城的生意也都以遊覽車為主,生意好到兩家店門互相較勁,我就走到門口用手指頭比數字互相喊價,價高者遊覽車司機就會停在他的店前,而喊的價錢也就是對司機的回扣。不過逐漸地,遊覽車上的遊客不再到店裡消費,只是上廁所,或者也有遊客偏不在停泊的店家購買,自己走到其他店家,這同時還需要給付回饋,後來負荷不起就純粹只作散客的生意。」世大芋冰城老闆回憶著。

 

然而散客生意又為何能夠支持這麼多相同的名產店十多年來的收入呢?統帥芋冰城老闆說:「當時景氣好的時候,每年從寶來和那瑪夏回來遊客的車都會塞到甲仙市區,卡在山上的遊客就會留爸爸在車上,媽媽和孩子走下山吃個芋頭冰,再走上山,車還在原位。」想見是多麼可觀的人潮。

 

在這麼龐大的消費群支持之下,多數店家都做現場生意,因為只要打著甲仙芋冰的名牌,大店家總會擠滿,小店家也自然有生意可做,不過各店家的特色其實並不鮮明,包裝上也不夠精緻,沒有技術與知識,更別說品牌行銷。其實做為名產店,店家們都認為別無選擇,在甲仙有名的非芋頭、竹筍莫屬,也無其他,他們更認為:「販賣芋頭和筍子加工品成本相對較低,且名產需要大家一起烘托,而非一家店就能夠代表一地的特色」。

 

        甲仙的土壤腐質層與氣候適合種芋頭,再加上降雨季集中於夏天,因此種旱芋,旱芋所占空間比水芋是3:1,而種出來較大顆,澱粉質又多而甜,但地形破碎還有田埂所消耗的面積以致於產量不多,八八水災後多數芋頭都隨著滾滾黃泥沖刷,損失慘重。甲仙的芋頭產量少,再加上收成季常常不在店家們需求量大的時期,所以店家們不只用甲仙芋,還有其他產地的芋頭,也因此甲仙芋冰城以前是標榜賣甲仙芋頭加工品,轉而賣加工技術,因為做芋餅的技術是其他人所學不會,其他地方也買不到這樣品質的芋餅。

 

12.jpg  

《目前維繫甲仙交通的便橋》

 

自從便橋搭起,道路暢通後,甲仙店家們就殷殷期盼人潮能夠再度如往,不過面對這沉重的任務,甲仙人多半都力不從心。形象商圈也積極參與各種宣傳場合,建立產業聯盟等等方式努力突破窘境,或許外界能投入更多關心,激發出不同和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uteam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