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平埔文化


文‧黃以儒
 

5.jpg 

《災後新建的夜祭公廨》

 

  平常時到甲仙鄉來玩,吃吃芋冰,逛逛古蹟之外,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十五號,別忘了來到甲仙鄉參與一年一度的盛大祭典──平埔夜祭。位在甲仙鄉東北方的小林村是平埔人居住的大本營,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是小林部落「太祖夜祭」的日子。在夜際當天,就像過年一樣,不論是平埔族人或是客家人閩南人,只要是居住在小林村的人,不分族群,大家齊聚在楠梓仙溪旁的公廨文化園區,一起同樂牽曲,平埔夜祭除了小林村的人可以參與外,也開放外界的人一同歡樂。


何謂平埔族

 

  「平埔」兩個字,就字面的意思而言,就是「平地」的意思;「族」則是指稱某一特定的人群。就此而言,「平埔族」是用來指稱「居住在平地的人群」的簡易稱呼。在明末清初的志書中,都以「土番」、「野番」、「社番」來稱呼臺灣的原住民。我們也會在清朝的志書中發現「熟番」、「生番」、「化番」的用詞,已接受漢文化洗禮與漢人無異的稱為「熟番」,否則稱為「生番」,居其間才歸化的則稱為「化番」。「番」的稱呼是以漢文化為中心,區分「漢」與「非漢」的民族,其區分的標準是「文化」。有文化的是「民」(漢),沒文化的是「番」(非漢)。
   

  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謂的「平埔族」隱含了兩個意涵︰「平埔」與「熟埔」。「平埔」一詞較流行於民間;而「熟番」是較官方的用語。民間所謂的「平埔」、「平埔仔」、「平埔番」主要是分布在宜蘭、花東、恆春、屏東一帶﹐近年由於媒體的傳播﹐「平埔」或「平埔仔」已經是通稱了,「平埔族」一詞甚至成為「族稱」。


平埔文化


  平埔族係游耕游獵民族。<東番田>已發現他們無水田,他們採行原始旱田農耕;<東番田>同時也發現他們集體捕鹿嗜食鹿。事實上,平埔族有以農耕為主者,亦有以狩獵為主者;高拱乾《台灣府志》賦役志對這一情形有簡略的說明:諸羅三十四社土番番捕鹿為主,鳳山八社土番種地餬口。平埔族主要的傳統農作物是薯、芋、稻小米、黍芝麻等,皆以旱田作物為主。


  平埔族傳統的耕作、收成方法皆相當原始亦可謂順其自然。穀物一經播種,即任其成長,待其成熟其間完全不加任何照顧。收成時,則以手摘取,不用鐮銍。可知平埔族的耕種目的在於自給自食,且以足食為限,不願多耕,有餘竟盡以釀酒,沒有存糧備荒的觀念,所以有時會發生缺糧情形。  


  有些族系,例如諸羅三十四社便狩獵重於農耕。平埔族狩獵的對象,以捕鹿為主。荷人據臺之前,平埔族捕鹿是為生活所需,殺戮尚不嚴重,自然均衡尚能維持,所以當時,臺灣鹿之多,。至於平埔族的調味品,則以鹽及生薑最常見;尤其是鹽,幾乎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魚獸以鹽醃製是其主要副食。


  平埔族可能也有天地之神;但田神及天地之神,也不排除是受漢人影響而來。然而,平埔族最重要以及影響力最大的神,仍是祖靈;而以壼、茶杯、椰殼盛水供奉祖先靈魂沐浴,則無疑的是是祖靈崇拜,正是今殘存於西拉雅族的祀壼或祀阿立祖的原型,但已與原意大有距離,平埔文化漢化很深,許多儀式的樣貌雖然在,但形式或是原意已經被漢化了。


小林村的平埔族


  西拉雅是臺南以南平原上最早的主人、大致又可分為三支族,西拉雅本支(四大社)、馬卡道支族(大傑顛社)及大武壟係(四社平埔)。小林村的平埔族屬於西拉雅系中的大武壟係,大武壟系裡又有頭社、芒仔芒、茄拔及宵裡等四社。大武壟系原居臺南玉井近一帶,乾隆年間,因四大社的目加溜灣社沿曾文溪遷入該地,大武壟系被逐而移入高雄縣境,在楠梓仙溪流域的甲仙、杉林及荖濃溪流域的六龜定居。


  小林地區的平埔族主要以漁獵以及旱作為主,據耆老回憶,兒時曾傳唱「加拉活兮」改編童謠:「加拉喔呀兮,老鼠拖刀架,阿媽會掠蝦,阿公會張犁,黑狗吹狗螺。」生動活潑地描述阿公(男)、阿媽(女)工作專長的區別。還有一些諺語也佐證當時的狩獵生活,例如: 「八鹿九豬」之俗諺,即農曆八月多鹿,九月多山豬。「鹿鞭還狗哥」之俗語分,指配獵物時,第一鎗射中者分得頭部及內臟;第二鎗分得後骨肉;首先追到的狗,狗主人分得鹿鞭。


  由於小林地區的交通不便,外來人為干擾甚少,文化保存較完整;附近山林繁盛,野生動物得以生存;楠梓仙溪溪水清澈,高身凅魚等溪魚繁多,使得早期漁獵文化得以延續至光復後。小林地區平埔族以西拉雅大武瓏社群為主,聚落形成於日據時期初期,光復後才有目前村名。


夜祭開始

 
  目前全台灣只有少數地區還有平埔族文化的足跡,大多數已被漢化,小林平埔文化是少數有被保留下來的。如果說每年的農曆一月一日是漢族人的新年,小林平埔族的新年就是農曆九月十五日,當天族人會祭拜小林地區平埔族人傳統神靈信仰,也就是祭拜傳說最早進入小林的阿立祖〈太祖〉,其為女性,使用祀壺盛水供奉,因而西拉雅族又稱拜壺民族,今多用香菸、檳榔、啤酒或米酒、生米、雞鴨當作供品;自民國八十五年起,恢復傳統的祭祀慶典──夜祭,每年的農曆九月十五日舉行,夜祭當天早上開始佈置公廨,並把其內各種竹製器具都換新,下午祭拜阿立祖,晚上,族人頭戴圓仔花環,在尪姨帶領下,牽手繞圈,踱著四步法,以平埔族語吟唱牽曲,以追悼祖先來台開墾時之辛苦並希望祖靈能庇佑族人。小林村的平埔族為西拉雅系中的大武壟系與台南縣境內部落的祭典牽曲大異其趣,公廨造型、擺設和廣場邊的天梯,也跟西拉雅本族有所區隔。只是現今傳統牽曲曲調已消失,目前的夜祭牽曲是採用台南西拉雅本族的曲調。但是當地居民相當有心保存傳統文化,在八八風災之前小林國小設置有全國首座平埔文化館,不僅具有展示功能,也達到教育意義。


風災之後


  民國八十五年之後,小林村的平埔文化開始被外界看見,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一切彷彿正邁向正軌時,沒想到2009年的一場無情的風災重創小林村,小林社區被土石淹沒,公廨沒了,小林國小沒了,好多小林人消失了,在這樣難過的時刻,存活的小林村居民,沒有絕望,2009年的夜祭依然舉辦,在五里埔臨時搭建的公廨,這次的來了好多人,有的人為了夜際而來,有的人為了小林村而來,不論如何,這次的夜祭在簡單隆重的典禮下閉幕了,另一場文化保存的盛宴即將展開。我相信,不管要花多久的時間,小林村的平埔文化會再度站立,下次別忘了在農曆九月十五日,到小林村來參加這裡的盛宴,看看重建後的小林平埔文化。


資料來源:
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
蘇福男,2008-10-27,小地方新聞網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uteam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