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平埔文化重建
文‧劉庭娟
《親近土地的庭娟,會比遠離土地的人更了解重建?》
台灣的原住民可分為二大支系,一支是大家熟知的高山族,另一支則是生活在台灣平原地帶的各族群,稱平埔族,在漢民族大量遷台前,就在台灣生活四、五千年,由於近三、四百年來遭漢化的緣故,許多傳統習俗逐漸流失,在外貌、生活、語言上越來越不易與漢人分辨,甚至有許多平埔後裔不知道自己的身份。
西拉雅平埔族人,在清康熙、乾隆年間從台南玉井、南化等地陸續地遷徙而來。沿著荖濃溪、楠梓仙溪沿岸,分佈在高雄縣六龜鄉、桃源鄉、杉林鄉、甲仙鄉等地。甲仙鄉小林地區,因為早年交通不便,漢化程度相對較輕,得以保有較完整的平埔族文化。
然而,1960年代後漢人大量移入,以及台21縣開通,使得族群文化互動增加,加上政府忽視在地文化,沒有將平埔文化精華之處深根於新生代的族人心裡,漸漸的那些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平埔文化變得毫無義意;傳統歌謠、平埔族語言也跟著耆老逝世而消失。
在五里埔這段時間,發現到居民大多為阿公阿嬤,或是年幼的小孩。青年勞動力人口外流相當的嚴重,為了生存壓力離鄉背井,參與到的傳統平埔文化自然而然的少之又少,要產生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更是難上加難。
長期在小林村從事記錄研究的高苑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簡文敏表示,小林村全台灣保留平埔西拉雅族最完整的聚落。
1996年政府開始意識到小林地區平埔文化的珍貴,許多的學者也發現了小林這塊平埔樂園。政府陸續補助每年平埔夜祭經費,將平埔文化納入教材,興建平埔文化園區;學者們開始深入小林,找到不曾發現的失落的平埔記憶。逐漸的小林平埔文化開始受到重視。除了政府的大力提倡,外來者的支持力量以外,最重要的部分當然是族人的自主經營,因為沒有人會比平埔族人更了解平埔文化;族人們對於自身文化的熱情,感染了眾人,才能夠使得平埔文化被看見,被喜愛,被了解,同時也由於愈來愈多人了解知道平埔文化的存在,才使得平埔文化不至於消失。
令人惋惜的是,當小林村積極從事復興文化的工作時,2009年的一場水災,沖走了他們的家,也沖走了他們的文化。當我們到小林時,昔日的小林只能夠從照片上回憶了。不過看到在五里埔搭建的臨時公廨和北極殿,我明白小林人對於文化的熱愛沒有被沖掉。
《新建的臨時公廨》
小林太祖公廨及北極殿是部落的信仰中心,不幸的在這次災變中皆遭土石掩埋,族人心靈頓失倚靠。因此在部落重建之際,決定先搭建臨時公廨與北極殿,讓小林人的信仰與文化不至中斷。
在五里埔拜訪許多老人家,發現到平埔族祖靈的信仰,連結的不只是平埔族人對傳統的認同,也連結了其他族群和平埔族間的友善關係。以小林平埔夜祭為例,夜祭於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舉行,是祭拜阿立祖(平埔族人的祖先)的儀式。於夜幕低垂之際,族人即頭戴圓仔花環,身穿阿立祖最愛的純潔白衣,在尪姨(似道教信仰的乩童)帶領下,牽手繞圈,踩著四步舞法,以平埔語吟唱牽曲,在聲聲相疊的熱鬧氣氛中,迎接阿立祖和他的六姊妹下凡與族人同樂。這個祭典並不只限於平埔族人參與,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不論有沒有受到邀請,都會主動參與這項年度盛事。平埔族人在與漢人相處的過程中,有些儀式和傳統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文化融合的過程大多會造成弱勢文化的式微,可是當所謂的主流文化也進一步認同較為弱勢的文化時,弱勢文化將不再面臨消失的危機,兩者反而會擦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絢麗火花。
小林平埔文化的重建過程,受到去年八八風災的打擊,使得原有的一切都必須從頭再來,而政府許多不恰當的政策,使得重建之路更加艱辛,政府只在乎有沒有地方安置這些災民;卻忽略了有沒有方法讓他們離開文化深根的土地的同時,仍然能夠保有他們那獨特的傳統。
資料來源:
http://www.kyu.edu.tw/Siaolin/in09.html 小林社區重建促進會
文化資產保存期刊.第五期-文化資產與變遷:小林平埔族傳統神靈信仰研究。簡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