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村教育問題
文‧ 黃以儒
《小林國小的有無,影響著地方文化的延續。》
來到甲仙的第一個早上,正值星期二,甲仙國小的小朋友正在教室中大聲念著課文,這不禁讓我想起已被沖毀的小林國小,小林國小的小朋友要到哪裡上課呢?他們又要怎麼樣去上課呢?後來才從五里埔居民的口中得知,小林國小的小朋友有些到甲仙國小念書,住在新小林社區的人就到寶隆國小念書。有的小朋友們每天被接送下山,有時下雨必須冒雨經過土石坍方地,有的小朋友一群住在甲仙的旅社,每個禮拜回家一次,最小的小朋友是幼稚園生。小林村的小朋友為了求學,必須費盡千辛萬苦,但這難道不是每一個鄉下、山上地方會遇到的問題嗎?求學的城鄉差距在地區上已經明顯的被分野了。
在討論小林村小朋友求學的問題時,我們請教翁振山大哥,翁大哥是一個熱情的計程車司機,也是小林國小的家長會長。剪一頭短短的頭髮,穿著輕便的拖鞋,以及偶爾口中叼著一根菸,這是我見到翁大哥的第一印象,與很多鄉村的居民別無不同。但在與翁大哥的談話過程中,我才發現他是具有草根性的男人,雖然他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訓練,對於很多理論也不太清楚,但卻明白小林國小在地方上的重要性。在他的生活中展現理論的實用,以及對於地方延續的關懷。
翁大哥提到一個觀念,他說小林國小不只是國小,他還是小林村區民相互聯誼、學習的場所。他也認為因為小林國小的存在讓小林村比較容易被政府注意,中央政府也會派人來關心小林,小林村才會被看見。翁大哥積極的希望小林國小復校,不斷的向政府申請、呈請,但地方的教育局給的回應是:不符合成本計算;小林國小一直以來不只是一間美麗的學校,也是平埔文化的展場,在那裡每一個擺設都有平埔文化的義涵,小林國小也是社區辦活動的地方,他不只是以一個國小的身份立足於小林村,而是整個社區的一部分。
翁大哥所感受到的、觀察到的事務,確實有在教育學上被討論──學校之於教育上、地方上的意義。在教育上而言,一個學校的設立與否,不僅涉及到學童入學的需要,學校往往也是社區的核心。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為什麼小校裁併的時候,有不同的聲音。如果單從經濟或效益的原則,似乎毫無保留的必要,但從社區的需求來看,往往其功能遠遠超過我們所想像,學校不只做為學校,也是可以凝聚社區意識的場所,以及成為社區的活動中心。這一點不難想像,例如一些原住民的祭祀活動,常借用學校做為場地。小林國小的例子也是如此,小林國小在設計上不僅是達到一個國小的功能,更有凝聚以及教育小孩子延續平埔文化,認同這塊土地上的祖先,平埔族的文化是真實的落實在小林國小中。另外,小林國小也是社區裡辦活動,以及平埔夜祭中重要的聚集地。一所國小的功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不是用金錢就可以計算出來的。
聽完翁大哥的話,我頃刻間可以感受到什麼是小林國小,小林國小對於每一個小林村民的意義;甲仙國小的鐘聲響了,小朋友開開心心的放學回家,可是對於原本就讀小林國小的孩童來說,家是多麼遙遠的一段路,突然我無言以對了。
我居住在屏東市,當時光是我們一個里就有兩、三所小學,我念小學的時候,回家的路只要五分鐘,但這裡的小朋友卻要花半個小時的車程,下山念書,我居住的地方有公園、活動中心…等社區聚集地,但在這裡,是要依靠小林國小扮演著聯繫社區的角色。小林國小的重要性對於居住在市區的我是難以想像的,而今到了這裡,才明白小林國小的存活,在翁大哥的眼裡是整個小林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