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訪問小林人 

文‧邱惠鈴

 

 1.jpg

《雨,滋潤著多少傷痛?》

 

   一如往常的,我們早上驅車前往小林村五里埔,一路上下著綿綿細雨,越往內則雨勢越大,不僅眼鏡充滿霧氣,褲子在膝蓋以下都濕了;對比之前的好天氣,今日的煙雨濛濛,有點特別。

  

  在保丞家,恰好我們要訪問的阿秀姨也在那,因為保丞的阿嬤與其交情甚好,我們也請阿嬤多次轉告我們要訪談的事情,不料,阿秀姨對我們的來訪似乎不太認同,臉色鐵青的告訴我們:「沒什麼好說,代誌發生這麼久了」說完,就走到對面的小屋內。阿嬤隨後說到:「她不想講,就別問了。她之前也住小林,很多的親戚朋友都走了。」在場的我們,頓時都慌了,想不到為了訪問,這位曾經在平埔夜祭時,擔任紅姨角色的在地人,帶給她的卻是再次的傷痛。

  

  我們一行人離開了保丞家的同時,阿秀姨也悄悄的從對面的小屋,走回保丞家。之後,我們到了山腳下的另一戶阿公與阿嬤家,對於我們的來訪,年邁的老人家們始終面帶笑容,阿嬤一如往常的在菜園忙碌著,阿公閒坐在樹下,我操著一口不輪轉的台語與之問候,心中思索著該如何在訪問他們的同時,又不涉及那傷心的往事,這時,阿公卻問我:「有沒有進去小林看過?」有點嚇到,回過神來,我答道:「有」接著,我又想:「接下來的訪問,應該會順利完成的。

 

  阿公與阿嬤還有我們及他們的孫子們,圍坐成半弧形,各就其位;拍照的,紀錄的,翻譯的,訪問的,我本著歷史系的出生,儘管是客家人,說著不太標準的台語,我還是擔任訪問的任務,因為不敢直接問到平埔文化的重點,便藉由循序漸進的方式,到了後面,真正切入問題核心,有鑑於太多的專有名詞,我就把一本小林設區營造和之前在甲仙地方文化館二樓參觀展覽時的手冊,拿給他們看,我邊指邊問,過程中,雖然感覺他們對於其中文字的陌生,但卻是專注的指著一張又一張的照片討論著,「這是小林大鼓陣,那張是夜祭時在跳舞,這個是誰?好面熟。」還把他們的女兒叫出來,指著一張圖:「妳知道這些人是誰嗎?」訪問,就在這樣熱絡的討論中結束了。

 

  小林,在莫拉克風災中,淹沒在獻肚山崩落的土石與楠梓仙溪的洪流中,這裡曾經是平埔文化的基業,災後,看似什麼都被摧殘殆盡,卻仍在五里埔新建起了他們平日的祭祀場所─公廨,而去年農曆九月十五傳統的平埔夜祭沒有停歇,只是以較懷念、記憶的方式進行,一場災害,帶出了鮮為人知的平埔傳統,也帶走了大家的家園,不變的是精神,會像祭壇上的火一直燒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uteam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